本文目录一览:
- 1、学针灸可以先从自己身上下针吗?
- 2、我没学过针灸 但是想问一下 我可以自学的过程中拿自己做实验么?会有危险吗?你好
- 3、针灸怎么学?刚学的时候 用自己练手可以吗? 会不会扎出什么问题
- 4、自学针灸
- 5、学针灸的人真的会自己给自己扎针么?
- 6、初识针灸(学医心得之二)
学针灸可以先从自己身上下针吗?
针灸可以先从自己身上下针吗?这个才是专业的,学会了,学会了可以在同学们之间互相互相扎,还是在实习的时候扎针,这点药专业的学校毕业的
我没学过针灸 但是想问一下 我可以自学的过程中拿自己做实验么?会有危险吗?你好
如果是自学的话,建议你对着书看好穴位再针,拿自己做实验的话最好是在四肢针,这些地方针不太容易出事,还有,如果是女生的话,在经期最好不要拿自己做实验。拿自己做实验不怎么危险的,不用担心。不要想太多,这个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学的,而且貌似在你还没完全精于此道的时候是不能自己乱扎滴,等到你学会一些基础后就不会畏惧你现在的这些想法了。希望你能坚持自己早期的信仰——学好中医病情分析:
你好,你听说过阿是穴吗?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所以你妈说的也对,而且她扎了感觉有效就可以。她也是学医的,应该知道会避开危险部位的。你好,根据病史及描述,这种情况最好自己不要扎,避免导致危险及感染等,可以到医院针灸理疗科看看。建议先口服头孢呋辛酯分散片,通窍鼻炎颗粒,清热散结胶囊及氨溴索口服液,鼻腔喷鼻朗等。注意增强抵抗力,避免感
针灸怎么学?刚学的时候 用自己练手可以吗? 会不会扎出什么问题
绝对不可以,针灸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治疗方法,讲究补法与泻法,还要依据个人不同时间的气血充足程度,另外还有天时的四季阴阳变化等都与针灸有关,所以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万万不可擅自用针,轻则得病,重则要命啊!切记切记!
自学针灸
自学肯定是不行的,针灸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需要很高的技术的,不是任何人都能操作的,还是希望想学习的去专业的地方学习。
首先,经脉理论是针灸学习中首要熟知的。其作用重要体现在,比如针灸疗法来说,能勾勒出人体内不同部位之间存在联系;在经脉特征来说,主要体现在四肢部,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躯干部更多体现局部治疗作用,其经脉特征不明显;在六阴经与五脏之间,也是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
腧穴理论,是针灸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腧穴理论的浅显讲解,谢锡亮编著《针灸基本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是深入讲解。《针灸学》教材中,对腧穴理论的讲述同样乏新可陈,草草过目即是。这里倒是还有一本好书推荐:李鼎老师的《针灸学释难》。该书针对针灸学习中的种种困惑。
其次,不讲取穴,手下就没有凭据,心里就没有把握。自然就无从下手。
另外,在于针灸手法,尤其是针刺手法,是学习针灸的重中之重,也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一个常见的事实是,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证,同一组腧穴,不同的医生针刺,结果有天壤之别。
针刺手法,大体可以区分为两类:技法和心法。我们平时在教材和专业书上能看到的,主要是技法。所谓心法,当我遇到一个问题不知所措时,我该怎么办?心法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最后提醒大家,针灸有很多的禁忌,针刺禁忌、部位禁忌、灸法禁忌、穴位禁灸、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自学需谨慎,建议还是要到专业的老师,专业机构去学习。
学针灸的人真的会自己给自己扎针么?
当然会啊,而且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给自己扎针也挺舒服的。
初识针灸(学医心得之二)
我初识针灸是在四十多年前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开门办学,主课是政治,语文,数、理、化,副课各班可自设。我们班就开了个“课外针灸班”,用的教材是一本名叫《快速针刺疗法》的小册子,由解放军空军沈阳医院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极其简要,没有介绍经络知识,只介绍了七十多个穴位的位置及其治症和针法。学完这个课后,多数同学还是不敢下针。我当时虽然在自己和同学身上试过针,但后来因种种原因也没有再坚持继续学习和使用。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真正全面认真学习针灸,还是近两年参加了QQ上的“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之后的事。该班使用的是中医大师倪海厦老师的讲课视频,倪师把中医针灸讲得出神入化,生动有趣,条理分明,简明易懂,使我对针灸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来中医针灸的发源比中草药还要早将近一千年。她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创立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防病治病的科学技术,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籍文献中就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两部医书记载的经脉只有十一条,而且还不连贯,穴位又少,且以灸法为主。
诞生于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理论已基本完备,介绍有十二条经脉,阴阳相接,如环无端,不断循环,且与五脏六腑相联系。《黄帝内经》中已记录有三百多个穴位数量,但是介绍有具体定位和名称的只有一百多个;介绍针灸理论和治疗原则方面比较多,具体的治症和操作方法比较少。
到了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中医针灸学家——皇甫谧。他由于患了严重的痹症,半身不遂。为了医治自己的顽疾,他在病痛中刻苦学习前人的医术。在研读《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名《黄帝明堂经》,今已失传)的基础上,结合在自己身上扎针体验,写出了我国中医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法。
经他研究考证,记录于《针灸甲乙经》中的准确穴位有三百四十九个,他把穴位的名称进行统一,使一穴多名的混乱不再继续,他还把所有穴位的禁忌、治症和操作要领进行了规范,使后学者便于遵照操作。他还记录了一千零四十五个行之有效的针灸穴位组方,其中有九百个单穴方。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后世历代学医者和医学教育机构,均把此书列为必读经典。
又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中医针灸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现了新的穴位。尤其是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按照人身比例将六百五十七个穴位(其中有穴位名称三百五十四个)镌刻于铜人之上,创造了中医历史上第一具针灸模型,使中医针灸教学更加规范化。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针灸专著——《针灸大成》,由明代的针灸大师杨继洲撰著问世。此书是在《针灸甲乙经》基础上,总结录入了唐宋至明代针灸学的发展成果,此时针灸穴位已增加到六百五十九个,针灸理论和针法技术也进一步完善,全被杨继洲收录于此书,故名《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的问世,是中医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针灸专著。
现代中医大师倪海厦老师精研针灸几十年,是针药并用的中医名家。他以《针灸大成》为蓝本,结合他的针灸实践经验,写成《针灸大成教程》,向他的学生讲授针灸课,并全程视频录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视频和电子教程,倪师的精彩讲解把我们引进了中医针灸既神秘而又神奇的天地,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说说它的神秘。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经络是存在于活着的哺乳动物体内的实实在在的一种联系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物质的通道,大者为经脉,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人一旦停止呼吸,中止生命,变成一具尸体,经络就完全失去作用,或者说已不复存在,所以西医的解剖学在尸体里找不到中医的人体经络,因而对经络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西医还试图以光、电、磁等所谓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实经络的存在,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认为经络太“神秘”了,甚至说成是不“科学”!
但是中医几千年的经验记载和近现代的实践研究,又证明了它的神奇——神奇的效果,针刺麻醉术曾让美国总统尼克松叹为观止!针刺止痛,针灸治癌,针灸治愈许多疑难杂症,也使现代西医望尘莫及!(篇幅所限,恕不举例)
哺乳动物人为最,天地之间人为贵。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中兽医以猪牛马等为对象,我见过中兽医书上介绍过猪牛马的经络,不属此文范围,此笔带过)。人体经络名称示意图如下: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每天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二十四小时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寅时)开始,如下图顺时针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丑时),再流至手太阴肺经(寅时)。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昼夜不停地传送着活人的能量、信息之类的东西,或者说阴阳气血之类的传输与平衡,依赖于经络的传送。正常人经络畅通,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身体健康。一旦经络不通,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生理异常的病理现象。弄明白了经络的分布、运行的时间规律,与五脏六脏内部的联系以及与五官体表四肢的对应关系,不但可以推理得知生病的原因所在,帮助准确诊断,早期诊断,预测健康情况,而且可以通过针灸、方药循经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在治病的过程中,通过经络穴位的反应,还可以帮助验证疗效。
经络是通道,是“道路”,那么穴位就是道路上的交叉点和驿站、路口,是纵横交错的经络的必经之处,也就是人体经络线路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师可以通过针剌、热灸或者推拿、点按穴位区域,刺激相应的经络点线,达到调理阴阳气血平衡而治病的目的。穴位的数量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由少增多的。《黄帝内经》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针灸甲乙经》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到明代的《针灸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
据现代研究统计,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其中108个要害穴,要害穴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还有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它们是:百会、神庭、太阳穴、耳门穴、睛明穴、人中、哑门、风池、人迎穴、膻中穴、鸠尾、巨阙、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鹰窗、乳中穴、乳根穴、期门穴、章门穴、商曲、肺俞穴、厥阴穴、心俞穴、肾俞穴、命门、志室、气海俞、尾闾、肩井、太渊、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这36个穴位如果遭到人为重击或意外撞击,均会引起严重伤害或致命,不可不知哦!
倪海厦老师一再强调,针药并用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中医是最实用、最经济的医学。针灸可以治疗从感冒到癌症的所有疾病,而且成本最低。尤其是针刺急救法,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在《学医与孝慈——学医心得之一》一文中已有介绍。
我们学习针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让它为我们的健康服务。然而从学习到使用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要突破胆怯、畏惧等心理障碍的。如何突破,就是要建立自信。首先是理论自信,要按倪师讲的正确方法丈量取穴,选准穴位,用穴要根据病证虚实选取,按井荥俞经合穴性对证选穴,根据病情新旧远近组方配穴。初学者最好在自己身上试针,以体验针感。古人皇甫谧在那时针具不如现在精细、针灸理论不如现在完备的情况下,自己边学边在自己身上试验,不但写出了《针灸甲乙经》,还把自己的身体医冶的基本康复,由半瘫而成为能够行走。
其次是操作自信。要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操作,果断而不鲁莽。进针要快,快速突破皮层,然后按穴位深度需要和针感程度,病情需要使用捻转或提插法行针至预定深度,留针或不留针。出针时按倪师讲的退至皮下停一二秒钟再快速拔出,患者没有痛感,也不会出血。经过几次练习后,手法就会自如。但真正要达到治病痛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辨证、选穴、组方准确无误外,还有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施术时的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医者的手法、气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比针刺,艾灸就更筒单一些。除了一般养生保健灸法外,凡是寒湿症使用灸法疗效明显,热症一般不灸。2017年盛夏炎热时,我因午休睡觉时忘关电风扇,肩部被吹时间较长,秋后及冬天感觉肩臂关节不适,尤其是不能抬举和往后背手,活动受限。春节过后,我买了艾条,做成小艾炷,在肩井穴上隔姜灸了三次,每次七壮。后来灸处起了个大水泡,破溃后流了许多粘液水,我也没有处理,任它自流。三天后自行结痂,七天后痂自脱落。这时肩臂居然不痛了,抬举和后背也自如了。第一次用灸法自治,效果令人惊喜!后来又用“大青龙汤”和“桂枝汤"治过两次感冒,药费不到五元钱,一剂就见好。亲身体验中医的神奇疗效和无穷魅力,使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中医的决心。
提起学习中医,人们习惯上认为就是学习号脉和开药方,其实不然,中医只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医的范围非常广,号脉开方只是其中一部分,而象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饮食、音乐、运动等等非药物疗法,运用得当或者配合针灸和药物疗法,将会得到更好的疗效,且不会有副作用和后遗症,所以值得大力推广。
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在历代医家的继承发扬中,为千百年来的中华儿女的健康保驾护航,今天的我们只要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按照天地四时的自然规律劳作休息,我们就会平安健康,安享天年。
YSL言书乐 初稿于2018年8月10日,2019年10月14日修改完成于家中